人文書訊

有願景的憤怒
2007/04/19
[ 最後編寫日期:2010/11/12 ]

人的潛力其實是無限的,很多時候,當你被情勢所逼,就要面對它,設法克服它。度過重重難關後,有時連自己都會對自己的能耐感到驚訝!

「醫療的對象是人,優質的醫療與服務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,因此,站在生命無價的觀念下,我們應該堅持健保支付必須反映成本。」黃達夫教授在書中不僅針對政策與制度提出建議,也強調「病醫關係應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,出錯時,我們必須誠實面對,並承擔責任。」並期許醫護人員藉此機會檢討改進,立刻補救,避免同樣的錯誤繼續發生。

從美國回台十餘年來,堅持優質醫療、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黃達夫院長,常常為文痛批國內醫界怪現象,他在一次受訪時解釋他的「怒氣」:我覺得國內太缺乏有「義憤」的人--不怕人家和他作對,不怕這個社會圍剿、抵制他,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要去做。過去,不管是在報章雜誌或者是在個人的談話裡面,我該說的都很清楚的表現出來,有些人會覺得我好像太強勢了一點,但無論如何,我是這樣做了。我心想,假如我沒有這樣表現出來,那這十五年也就白過了。繼引起廣大迴響的《用心聆聽》、《用心,在對的地方》二書之後,黃達夫院長以《有願景的憤怒》一書,證明他不僅是坐談憤怒的評論者,也是言行一致的願景實踐者。

  《有願景的憤怒》是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對醫療亂象,乃至社會弊病,所發出的不平之鳴。此外,更提出懇切的建言與改進的方向,期許能將憤怒化為改革的力量! 針對問題叢生的健保制度,黃達夫提出「論質計酬」的給付方式;在緊張的病醫關係氛圍中,他重申用心聆聽、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,並以己身經驗展現何謂真正的視病猶親;對於醫學生的選擇、評鑑和指導,也一一提出具體可行的方式,期待未來的醫者都是醫德與醫術兼具的良醫。

  此外,源於國內民眾常有錯誤的醫療觀念,黃達夫一一解析,讓大家有能力為自己爭取更好的醫療品質。滿懷宗教家般的熱忱的黃達夫,致力於台灣醫療水準的提升以及醫學教育的改革,十七年如一日。書中提及的改革健保制度、重建病醫互信、支持健全的醫師培育計劃,都與我們的權益息息相關。

推薦書訊

愛無國界:法默醫師的傳奇故事 2005/07/29

擁有哈佛大學醫學與人類學雙料博士的法默醫師,每年有四個月在波士頓看病、教學,其他時間則都在海地照顧窮病之人,治過的疾病可能比美國大多數醫師一輩子看過的還多。

他也到秘魯照顧結核病和瘧疾病人,後來又到古巴協助促進公共衛生,還說服了世界衛生組織(WHO)及世界銀行提供大量金錢,改善了西伯利亞監獄結核病大量爆發的危機。

法默醫師不屈不撓地奔走世界各地籌募捐款,讓窮人也能接受醫療,有個愛滋病人形容得貼切:「這傢伙是個聖人。」他的生命光輝,常人雖不能及,但絕對會受到啟發和感動。

賴其萬教授在2004年三月當代醫學介紹這本好書時,告訴我們,「一個人不僅能追求知識上的滿足,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專業去服務較為不幸的人,而得到心靈上的安寧。當然要像法蒙醫生這樣才氣縱橫,精力充沛也著實不容易,但很明顯的,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給我們指出一條路,我們專業的追求與人性的奉獻並不會有衝突。」

TOP
Copyright ©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:(02) 2897-0011 / (02) 6603-0011